本网讯(张策)渎职侵权案件具有犯罪隐蔽性的特点。证据是司法人员认定渎职侵权犯罪事实的唯一手段,如何提高对证据的收集固定能力成为办案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在谈谈我们历年办案收集固定证据的几点做法。
一是侦查前熟悉涉案的人员及所在单位的情况和与案件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行业规定、单位制度、文件等。对涉案单位的单位的性质、人事情况、财务情况、各部门的职责、具体的运行等状况了然于胸。避免侦查方向不明确,避免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涉案单位利用侦查人员对其行业陌生对侦查收集固定证据造成困难。
二是根据我们对案情和涉案人员及所在单位的的初步了解制定证据目录。证据目录是指将查清案情可能需要收集固定的所有证据,证据目录根据案情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在查案过程中将实际收集固定的证据和证据目录进行对比,将证据的收集固定清晰化、脉络化,随时发现证据收集固定中出现的问题。避免收集到的证据针对性不强、证明力不够。在渎职侵权涉法多样性、犯罪隐蔽性、关系复杂性面前,理清头绪,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针对性地进行取证。
三是坚持立案前,秘密收集证据。渎职侵权案件犯罪嫌疑人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人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反侦察能力,因此秘密收集证据在实际办案中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可以根据检察机关的职能特点,在对线索的外围调查、秘密取证阶段,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依靠他们的特点掩盖初查真相,这样往往能使初查工作化难为易,事半功倍,让知情人或嫌疑对象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放任甚至于“自觉配合”我们调查取证、收集固定证据,使调取书证、物证及其他原始证据工作变难为易。
四是立案后根据侦查方案、全面收集固定证据。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必须重事实证据,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如在查办电力施工安全责任事故中,应该根据事故技术鉴定报告等资料,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再通过初查中获取的事故发生前有关部门对电力施工进行安全施工的资料,找出负有相应监管职责的部门,进而确定责任人。在侦查取证思路上,要强调按犯罪构成设计取证方案,扎实开展取证工作,增强针对性,实现及时性,为有效侦破案件和以后的成功诉判打牢基础。在侦查取证范围方面,首先要全面收集帐证、物证、书证,及时转化固定视听材料证据;其次,要及时收集同案人或知情人、证人言词证据;第三,高度重视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及时固定。在取证方法上,要坚持动态取证与静态取证并举,正面取证与反面取证相结合,既要重视口供,更要重视其他证据的印证;既重视讯问、询问、查帐等一般静态取证,更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反侦查活动等进行动态取证。
五是及时处理证据冲突、形成证据链。在实际办案中,存在收集到的证据不全面和收集到的证据与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同一份证据存在矛盾没有及时排除的问题。侦查过程中全面、及时、准确的收集证据,使证据与证据之间形成锁链,是解决证据矛盾的法宝。在办案过程中对收集到的证据及时分析其证明力及有效性,及时排除证据与证据之间的矛盾、同一份证据中存在的矛盾。避免证据的冲突,形成证据链。
六是合法收集证据,确保证据的合法性。证据被收集后,能否发挥其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作用,进而最终被作为定案的依据,其形成的合法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行政执法机关如安监、环保、税务等部门收集调查的材料(非刑事诉讼主体收集的材料)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加以采用,但可以作为侦查办案的线索,我们在侦查中将其收集固定后,使之转化为刑事诉讼所能接纳的证据。收集固定证据要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种类,避免因其表现形式上的瑕疵而导致失去证明力。如避免证人书面自述性形式同询问笔录的混淆,致使证据失去应有的证明力。收集证据的法律手续要完备,避免因遗漏或缺少某些法定环节而失去证明力。如收集物证、书证时,要记名持有人、数量、特征等情况后,由持有人、当事人签名或盖章,侦查人员也要签名等,以此证明证据获得程序及来源等客观过程。形式合法性有瑕疵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仍有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在调查核实其它证据和排除怀疑中,对形成司法主体内心的确信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证据的收集固定中尽量避免证据的形式瑕疵,做到收集固定的证据具备其应有的证明力。
(编辑:晓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