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的原因与对策
毋庸讳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的频发性、多样性、随意性,不仅给未成年人的过早的罩上成长阴影,也给许多家庭带来巨大创伤,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此类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索,在深刻分析其频发原因的基础上,继而寻找应对之策。笔者试着结合自身多年办案体会,谈点粗浅观点,以飨读者,起抛砖引玉之目的,达共筑预防之策。
前不久,绥德县人民检察院审结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再次激起笔者感发。
案例:201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未成年人小王途径该县城区某路巷时,发现该处停放一辆车灯亮着的黑色小轿车,因车内无人且车门未锁,小王就随意打开车门看了一下后离开,当其原路返回时,见该车仍停在原处,便产生了偷开他人车辆过车瘾的想法,于是小王私自将车开走,并叫来其女友先后在当地县城和部分乡镇等地兜风。兜风期间,小王产生了将车偷走据为已有的想法,于是,小王带上女友驾驶该车便到内蒙境内继续游玩。期间,因车辆发生故障,无法支付1000多元的修理费用,小王便以1500元的价格将该车出售给修理人员。后经鉴定被盗车辆的价值为18000元。案发后被盗车辆已追回并返还失主,而未成年人小王也因自己的“顺手牵羊”得到了相应的刑事处罚。
简析:本案例很简单,其犯罪过程就像顺手拿别人家的东西一样,但也反应出了一个未成年人从好奇心到满足私欲直至犯罪的心路历程,更反应出了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随意性、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笔者分析近年来所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成因来看,多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均存在类似的犯罪经历,大体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原因:一是逞强好胜、耍威风、好奇心或寻求精神刺激的心理,促使其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思想简单,虚荣心作怪,经不住诱惑,好吃懒做,追求享受。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由此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案件、寻衅滋事案件和抢劫等类案件。
二是交友随意,且为朋友两肋插刀,仗义出手,不计后果,仅为哥们义气逞一时之勇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此类案件多数为集结在一起实施的团伙盗窃、抢劫、轮奸、伤害等类案件。
三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监护不力。有些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袒护纵容;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恶语相伤、拳脚棍棒相加,使孩子形成逆反和报复心理;也有些家庭缺少温暖,家庭成员间关系冷漠;更有些家庭结构不健全,如离异或单亲家庭;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良的家庭环境,使未成年人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不健康的人格,为犯罪埋下了伏笔。
四是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是法盲。社会、学校法制教育的严重滞后,致使未成年人道德品质不良,法制意识淡薄,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对策:第一,努力学好科学知识,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习可以丰富未成年人的知识结构,更有益未成年人对社会的认识。再辅以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于此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锻炼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未成年人相对较大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二,做好法制宣传工作,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未成年人犯罪多是法制意识淡薄导致的。因此,作为学校要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不定期观看一些针对性的法制影视片,开展法制辩论赛等活动,从小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相关的司法机关也可以通过法制讲座、庭审进校园、模拟法庭等途径让未成年人亲身感受法律的威慑力,真正懂得什么是法律。
第三,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监管力度。未成年人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要做好的就是守法了。作为家庭应多与未成年人沟通,多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动态和交友状况,及时发现未成年人的不良习惯,并帮助其改正。作为学校,要保证未成年人在校期间能遵守相关的校规校纪,发现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并帮助未成年人及早解决问题。作为社会,要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更应加强监管。
总之,希望各方力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只有让未成年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才能让他们做到从善从良从俭从法,从而真正担当起祖国未来的使命。(刘永平 刘 妍 周小平)
(编辑:晓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