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文学作品 >> 详细内容
苦难的岁月成就伟大的人生
日期:2017-10-27 10:38  作者: 

苦难的岁月成就伟大的人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13日,年仅15岁的习近平背负行囊,与八一学校20多名同学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始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从繁华的首都来到穷乡僻壤的山沟沟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四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融入了群众当中,从带有“黑帮子弟”帽子的高干子弟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和品格,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曾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机缘”和“际遇”经常连在一起,就是说的人的命运。由于特殊历史的原因,年少的习近平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梁家河艰苦的农村度过,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很快适应了环境,把艰苦生活当成了人生历练,成长起来,当新的“机缘”——推荐上清华大学时,自然而然的跨出了改变命运的门槛。我的家就在陕北延安,我的父辈普通农民,我出生于陕北延安一个普通山村,那里和梁家河一样,群山纵横,山沟拐洼,贫困、落后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时光都在那里度过。和大多数农村娃一样,从小放过羊,拦过牛,种过庄稼拾过粪,住着窑洞挑过水,但至少我们小时候能吃饱饭,穿暖衣,读书也在电灯下 ......

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有机会去读书上学,用知识改变命运。但生活依然是艰苦的,干不完的农活,贫穷寂寥的黄土地,无聊,枯燥,寂寞。读书成为是一种使命,也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读书是一种享受,在书本的世界里,遨游四海,穿越古今,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下子丰富起来,所以我们也很珍惜,也很努力。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们都不愿意留在农村,渴望走出黄土地,走出大山,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不愿意一辈子当一个农民,成为“受苦人”。由此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条件之艰苦,生活之困难,所受的“苦”更多,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到,依然能够笑对人生,在劳动过程中享受人生,坚持读书学习,扎扎实实干成了许多很不容易干成的事,入了党还当了大队书记,为当地群众办了好多实事,好事。这种从容、这种坚韧,这份“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让人钦佩不已。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红色延安的革命历史和陕北人民厚道、质朴培养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滋养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

无论什么世道,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总有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仍然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意义的强者。“越是条件艰苦的环境就越能锻炼人的意志”,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第一站,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他在公开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誓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仿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挥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核心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进入新时代的十九大这次盛会上,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郑重宣示。

有“涉险滩、闯深水”的拼劲,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韧,有“绣花”功夫的精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姿态,就是中国的前进状态。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沣西新城纪委办  解雪明)

政协网站 政府网站 合作媒体 友情链接 检察网站 中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