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协作强动力 脱贫攻坚显成效
---太白县靖口镇苏陕协作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综述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全县总人口5.2万人,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片区县、川陕革命老区县。靖口镇位于太白县以西28.5公里处,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全镇共有9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1009户,3543人,其中2016年初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53户112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3.09%,经过2016年、2017年共同努力,累计脱贫159户58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88%。
2017年,靖口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自然禀赋,聚力脱贫攻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效。但全镇产业化项目规模偏小,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部分群众思想不够解放,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靖口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抢抓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苏陕协作扶贫政策支持,在水蒿川村新建食用菌种植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一处。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200万元,新建标准化种植大棚240座,流转土地252亩。目前,项目一期建设内容已完成,争取苏陕协作专项扶贫援助资金30万元,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54座,冷链仓库1座,制菌室2间,办公用房5间,安装菌棒消毒加工设备4台。园区主要经营菌种研制、平菇种植和绿色蔬菜产销,在当地引起了很好示范作用,有效的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
一、苏陕协作项目成效及做法
1、发挥群众基础作用,精心谋划项目。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在项目申报前期,我们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干部访谈等形式,积极听取群众的意愿和心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并就初步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及时进行公示,对产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预判,对食用菌种植市场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力求项目建设内容切合实际、科学可行,后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好。二是外出实地考察。组织盛禾专业合作社社员和村组干部,外出参观学习,熟悉掌握食用菌种植规范操作流程、厂房建设、种植技术以及产业发展注意事项,确保项目在实施中一次到位,不走弯路。三是邀请专家指导。在食用菌园区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多次邀请县农业局相关业务人员和专业老师,对食用菌菌棒加工、蒸菌灭菌、大棚管护、后期采摘等进行现场指导,使当地参与的群众成为了食用菌种植的土专家,为今后群众更多更好的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奠定了基础。
2、发挥政府监督作用,强化工作指导。一是加大对项目实施监管。按照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要求,镇上明确一名副镇长对此项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实行项目包抓责任制,夯实责任分工,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靖口镇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对项目的立项、招标、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投资控制全面负责,定期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该项目于2016年9月开工建设,2017年3月建成并投产运行。二是加大对扶持资金的监管。靖口镇政府及时与盛禾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苏陕协作援助资金监管协议》,对资金的使用范围、用途以及双方应该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了苏陕专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安全。三是加强对日常运行管理的监管。镇政府把生产安全、食用菌质量,环境保护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加强工作指导,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质量和生产安全到位。四是完善利益链接机制。镇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项目资金计划到盛禾专业合作社,及时签订合同,要求合作社将苏陕协作专项资金30万元以配股的形式,吸纳凉水泉村、水蒿川村共7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户均入股4100元,并签订了入股协议,发放了股金证。
3、发挥合作社主体作用,科学规范运行。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盛禾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和创新规范管理运行程序,先后完善了《盛禾专业合作社管理章程》、《食用菌种植技术规范要求》、《合作社用工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了合作社运行管理规范有序、科学运行。及时修订了《太白盛禾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对合作社财务的管理,定期向社员通报财务运行情况,确保合作社财务管理科学规范。二是注重专业人才引进。根据工作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对合作社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并聘请有资质的专业会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指导,加强合作社日常账务出支管理。在食用菌种植其间,积极引进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社管理水平和能力。三是带动群众就地务工。该园区正式投入生产后,2017年4月-8月,日均产平菇20000斤,远销西安、北京、四川、汉中等地,实现日销售收入达3.5万元,呈现出了产销两旺的态势。年销售总额235.2万元,项目建设和运行中,雇佣当地劳动力40多人就地务工,月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其中,贫困户15户15人,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和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四是严格落实协议要求。2017年,该合作社经营收入235.2万元,经营支出166.4万元,年度盈余41.5万元。按照入股协议要求,12月17日,对加入合作社的73户236人贫困户,户均分红1200元,切实增加了群众的家庭收入,为靖口镇凉水泉、水蒿川村如期实现脱贫任务奠定了基础。
4、发挥支部牵头作用,创新双+模式。一是服务保障措施到位。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采取“党支部+园区+贫困户”的模式,积极支持和服务合作社发展,协调解决苏陕协作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建设用地、项目实施、食用菌销售、政策落实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了最为优质的服务。二是四支力量作用发挥到位。在凉水泉、水蒿川村双党支部的引领下,村四支力量定期入户走访,为贫困户宣传苏陕协作项目有关政策,通报合作社运行情况和收支情况,帮助联系就业务工人员,提供食用菌种植技能培训信息,在服务合作社运营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三是党员作用发挥到位。以党建促脱贫为抓手,激发和调动基层党员积极性和创业热情,通过党员会议、支部会议积极为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销售等阶段性的困难和问题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帮助度过难关。
二、苏陕协作项目经验和启示
1、精心指导,强化监督是保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许多工作均属于探索和摸索阶段,为此加强监督和指导尤为重要。盛禾专业合作社之所以管理规范、运行效益好,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和肯定,一定程度是与镇村监督指导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只有做到监督到位,指导到位,才能确保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有方向,不走偏,才能使产业发展走上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2、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是方向。“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牢牢抱成团”。短期分红不是目的,更多的是通过配股把有限的资金集约起来,把贫困户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团体,以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抱团取暖的团队意识和发展观念,逐步形成一种“富带贫、强带弱,齐心协力促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增收模式。实践证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只有整合资源,抱团取暖,才能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化效益,从而达到和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目的。
3、示范带动,扶贫扶志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在合作社运营中,虽为73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200元,但这仅仅是镇政府与合作社的合同约定,而更多的想法是想通过分红,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分红不是简单的给钱,更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通过示范带动,宣传教育自我发展意识,激发贫困户发展潜能,不断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引导大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实践证明,“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转变观念,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这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三、苏陕协作项目打算与建议
一年来,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合作社日常管理有待加强,投资规模有待扩大,专业技术人员有待增加,示范带动效果有待提升等困难和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下一步,靖口镇将进一步加强与贾汪区塔山镇的联系沟通,强化务实合作,扩大扶贫协作成效,力争在项目建设、人才交流、劳务输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深化协作。结合靖口镇实际,精心谋划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加强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支持,不断深化合作,增强脱贫攻坚帮扶成效。二是以人才交流为突破,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积极学习借鉴贾汪区发展经验,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加强协作,完善人才交流工作机制,促进人才交流深入化、常态化。三是以劳务扶贫为抓手,增强对口扶持成效。充分发挥双方劳动力培训就业基地作用,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力促更多的贫困人口通过异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太白县靖口镇人民政府 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