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检察院:以检察之名,护绿水青山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商南县依秦岭而居,源丹江而兴,是秦岭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被誉为“大秦岭封面”。近年来,商南县检察院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促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擦亮“秦岭生态卫士”生态检察品牌。
跨区域治理,共护一江清水
丹江于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出陕境,又流经河南、湖北,于丹江口注入汉江,全长443公里,为汉江最长一支流。丹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点多、线长、面广,跨区域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存在发现难、打击难、处理难等问题,为找准检察履职的切入点,该院研究探索跨区域生态检察工作机制,创新检察机关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倡导建立“三省五县检察机关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实现打击跨区域环境犯罪的一体化和专业化,构筑起“生态检察共同体”,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相关工作经验被评为陕西省检察机关2019年十大工作亮点之一。
2021年3月31日,在淅川县紫荆关镇召开了豫鄂陕三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座谈会,淅川县检察院发现淅川县境内荆紫关镇存在非法加工生产黄彩砂企业,据淅川县检察院调查发现黄色石英砂岩来源商南县湘河镇境内,淅川县检察院立即将商南县湘河镇是否存在非法采矿、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交商南县检察院。该院立即依法开展了调查,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走访,核实商南县湘河境内暂无非法开采黄色石英砂岩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此案的办理是三省四市检察机关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也是三省四市检察机关依托联席会议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工作合力的一个工作亮点。2023年10月该院与西峡、淅川、栾川、卢氏等四个检察院建立鹳河-淇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协作机制,再次推进河湖跨区域系统治理。
跨部门协作,共筑美丽商南
商南县森林覆盖率达67.3%,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非法狩猎、滥伐林木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该院推动建立织密“山水林田”立体治理保护网。强化内部协调配合,制定《商南县人民检察院加强公益诉讼办案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融合履行“四大检察”职能办理生态环境检察案件;完善外部衔接机制,与县林业局、公安局联合印发《商南县“林长+警长+检察长”守护古树名木协作工作机制》,形成了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联手预防为内容的生态保护行政执法、司法合力;凝聚公益保护合力,深入全县十个镇办对最基层干部、群众进行宣讲,印制《公益诉讼 扬帆起航》等各种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设点宣传10余次,召开新闻发布会1次,在官方微信、门户网站等媒体累计刊发公益诉讼稿件20余件。
“古树冒出了新芽,谢谢你们帮助保护它,为‘林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点赞!”“益心为公”志愿者江某在一棵有着320年树龄的二级古树栓皮栎树下感慨不已,2024年6月,该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线索反映过风楼一棵古树因交通事故造成树枝断裂,存在树木衰弱风险,检察干警在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随后,通过召开公开听证会、送达检察建议等方式,促成职能部门开展专项保护,受损的古树重焕生机。该案的成功办理,实现多方联动、注重修复、综合执法,达到“1+1+1>3”的执法效果,是商南县“三长”机制又一次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
多维度施策,共绘生态画卷
惩治有力度,修复有精度,联防有广度。该院坚持把修复生态作为环境保护的第一要务,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积极运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支付生态补偿金等替代式方式恢复生态功能,深化构建实地修复、替代性修复、人文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修复模式,推动生态修复工作提档升级。建立了“补植复绿”和“增殖放流”两个生态修复司法保护基地,今年以来,共补植复绿1万余株,增殖放流10万余尾,缴纳生态赔偿金18余万元,督促修复被毁坏林地、耕地500余亩。在5A级景区金丝峡设立陕西首个“公益诉讼监督联系点”,并积极推广研发的“公益诉讼随手拍”线索举报平台,促进形成齐抓共治大环保工作格局。推行“专业化监督+社会化治理+恢复性司法”生态检察模式,综合运用检察建议深化以案促治,稳妥探索“认罪认罚+生态修复”保护路径,如在办理刘某、魏某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以被告人进行公开赔礼道歉并购买相关鱼苗进行增殖放流为主要诉讼请求。在案件判决以后,联合水利、当地政府、派出所等部门深入案发地进行警示宣讲,并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和群众代表的监督下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纤纤不绝林薄成 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大美商南,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山水相依、百姓安居常在,商南检察人永远在路上。(商南县检察院:陈超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