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故事蕴含着司法理念、为民情怀、法治文化、社会责任,讲好检察故事能够让群众了解检察机关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检察机关都有哪些亮点工作、哪些权益可通过检察职能来维护,而短视频是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互联网表达方式,它凭借着时间短,互动性强的传播优点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开展短视频创作,是新时代做好检察机关宣传工作、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需要。如何利用好短视频这一传播方式,因时顺势讲好检察故事,成为了新时代检察机关舆论宣传工作的战略机遇点。
一、短视频对基层检察机关讲好检察故事的应用价值
(一)短视频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基层检察机关适应舆论生态变革的需要。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凭借制作门槛低、信息密度高、社交属性强、传播速度快、个性化表达丰富的优势,成为新媒体时代煊赫一时的宣传方式。基层检察机关要清醒认识到当下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掌握并善于运用新兴形式,围绕检察工作的总体思路开展微视频创作,架起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展示广大检察人员忠诚履职,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让检察故事“出圈”。
(二)短视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是基层检察机关在公共舆论场中更好地发出检察声音的需要。检察机关要不断拓展宣传层次、挖掘宣传深度、提高宣传质效,将检察工作真正宣传出去。同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的定位与职能一定程度上需要重新构建,而面临着复杂的舆论环境,想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和了解真实的检察工作,就迫切需要检察机关走出“舒适圈”,努力突破宣传瓶颈。
(三)短视频拥有巨大的传播潜能,是推动基层检察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需要。短视频平台通过先进算法,突破了过于依赖粉丝关注才能传播内容的局限性,向用户精准推送视频内容,实现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一条精彩的视频观看量可以达到数百万次,甚至过亿。可见短视频具有与其他媒体平台难以企及的传播力,在法治理念、检察理念、法律知识、案例普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宣传优势,为基层检察机关落实普法责任制提供了不错的平台选择。
二、基层检察机关在利用短视频讲检察故事面临的困境
(一)主流价值观会不同程度受到泛娱乐化和多元化思潮的冲击。短视频打破了文化精英的垄断地位,产生主体的多元化、平民化特征,具有两面性,过度的泛娱乐化可能会带来不良效应。检察机关的官方政务短视频账号在一定程度上相比个人化账号受欢迎度较低,如何消除用户对检察机关的陌生感,弥合认知差异是目前传播检察故事的难题。
(二)对短视频的运营认识和经验不足,检察故事面临着“出圈”难题。虽然当前有一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已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官方账号,但存在发布原创作品少、内容形式创意欠佳、网络传播力度小等劣势,在网络文化的传播影响力方面存在差距。一方面,短视频各类内容齐聚,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现状,创新难度增大,难以避免溢出同质化作品。另一方面,由于短视频传播自由度高、互动性强,舆情发生更加私密隐蔽,基层院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受限,舆论监测管控和应对处置能力不强。
(三)人员力量配备与整体素能未能完全跟上现实需求。一个出彩的短视频作品,从选材到组织策划、影像资料收集、后期整合处理、审核定稿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准备。但基层检察机关往往在新媒体管理和运营上没有专门的人员配备,且负责短视频制作的干警要熟悉网络语言的运用、通晓硬件设备操作,干警通常一人兼多项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导致宣传工作的干警不精业务的困窘。
三、基层检察机关如何利用短视频讲好检察故事的路径
(一)内容为王,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是要保持内容定力。基层检察机关要看清当前“娱乐社交化”的趋势,切勿片面追求流量,盲目跟风“蹭热点”,发布不符合检察机关形象的内容,损害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二是重视内容的丰富性。要立足检察工作积极推动检察故事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从日常的法治实践、检察实践、典型人物事迹中发现检察故事。三是从检察办案中的典型案例深挖素材,做好以案释法、以案普法等工作。要紧扣“检察”主题,切合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有长期传播价值的内容。
(二)创新为要,提升短视频运营者的媒介素养。可以根据检察工作自身的属性,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出系列视频,持续性输出优质内容,给受众以“追剧”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的黏性。同时,改教条式说教为接地气式讲故事,如运用方言、绕口令等接地气的形式,从群众需求出发,精心策划选题、打磨产品。此外,基层检察机关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具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经验的宣传骨干人才库,制定培训计划,让团队成为“一支行走的剧组”。
(三)制度为纲,建立基层检察宣传工作长效机制。要严格落实“三同步”工作要求和重大敏感案事件通报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新闻用稿、创意素材等奖励制度,增强宣传活力。要把宣传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宣传工作的目标责任和量化考核。要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队伍,确保第一时间及时监测、发现和报送事态发展情况,切实有效地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徐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