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06-16 作者:webmaster 浏览:74次
老早就听说陕南汉阴县南山背(凤凰山南边)有一个凤堰梯田風景区,景区内有冯家堡子,居住着一支从外地迁徙这里,并创立巨大基业的冯姓族人,心里便徒生敬仰之情。因为我也是移民中的冯姓后裔,到哪里寻根问祖,是久违的心仪。丁酉年仲夏,我终于有机会去拜谒冯家堡子。
到冯家堡子有两条公路可走,一条是沿石紫路(541国道)而下,过汉江到漩涡镇东河村。但石紫路正在升级拓修,車行不便,只好走十天高速,到汉阴县城,改行县乡公路,翻越海拔两千余米的凤凰山,直接到古凤堰万亩梯田景区的冯家堡子。车行凤凰山顶,正待下山之际,只见公路边有一处新建的亭阁,名曰“云海观赏亭”。下车一看,呵!人在云上,云在缥缈中。身边绿树清新,蓝天可触;山下云蒸霞蔚,凤堰梯田隐约可见;山腰飘荡的朵朵白云,须时又合为翻腾的云海,海上露出的峰顶,犹似琼山仙岛,仿佛就是八仙渡海的地方,要不是时间有限的话,我们是绝不会很快离开的。
车沿公路盘山而下,左拐右拐,偶尔溪水潺潺,偶尔白墙砖房,云海也不见了,一时一地,一地一景,我突然明白,冯氏列祖为啥要选择这里创业了。
冯家堡子到了,只见这里犹似一座城池,有城墙、城门,三面靠山,一面遥对老君关,状如腾飞凤凰,势如五龙捧圣,真是一处风水宝地。据了解,里边居住的冯氏一脉,祖居湖北省孝感市麻城县高杆堰乡大槐树村,于明朝中后期移居到陕西长安县冯家庄,至明朝末年,冯氏开创家业先祖冯开基意识到位于省会的长安将起战乱,见陕南紫阳县五郎坪土地肥沃富饶,民风淳朴,于是将长安祖业赠与其昆仲兄弟,于明末举家迁居紫阳县五郎坪,并传数代至冯承先。
冯承先育有冯景库、冯景玉、冯景昌、冯景照、冯景玉五个儿子。三子冯景昌在战乱中家产尽失,且英年早逝,遗孀韩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带领三个儿子冯新林、冯新阑、冯新敬逃荒到旋涡东河村落脚,凭借肥沃的土地、勤劳的双手,家道逐渐中兴,日益富裕起来。这时候,战乱不息,土匪横行。为了保护家产,冯新林、冯新阑、冯新敬商议修建占地面积二十多亩、近两万平方米的冯家堡子。
冯家堡子自乾隆34年开始修建,至乾隆57年建成,前后历经两代共24年,花费黄金逾千两。冯家堡子是一座居住兼防御性设施,原由城墙和住所两部分组成。城墙高10米,厚3米至4米,城墙最后处的东、南、北各有一道城门,城楼各设一炮(箭)楼,箭楼所在位置有内城墙和外城墙两层,以供防御时行人通行,四城门下修有相互连通的逃生暗道。其独特的房屋建造风格,可与福建土楼、赣南围屋、桃坪羌寨、开平碉楼、大田土堡、广东广西围拢屋相媲美。
堡子内原有各类大小房屋60多间,可容纳200多人居住。房屋分别由主体正房、围房、伸手房、厨房、仓库、马圈、厕所及相关附属用房组成。其中主房由东西轴线依次排开,为三进落天井院落,呈联体结构,主天井两个,两侧厢房分别由四个小天井组成,主体三进落房屋由前后两个走廊贯通始终,二个主天井和厢房四个小天井又前后回环相连,既天然浑成,自成一体,又珠联璧合,各自独立。现存主体房屋39间,主体建筑房屋为土木结构,樑撘墙及抬樑穿斗结构,悬山顶,合瓦覆顶。是研究秦巴山地民居选址、建筑风格及民间防御工事等的重要物证,也是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展示“堡子文化”的主要场所。
拜谒冯家堡子,走过城墙,走过马圈,走过仓库,我时而沉思,时而唏嘘,仿佛走过一段沧桑岁月,不由感叹冯氏列祖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精神;感叹明清时期的移民对开发我国中西部的巨大贡献。正如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在评《中国移民史》时说:“离开了移民史,就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史,也就没有完整的经济史、人口史、疆域史、文化史、地区开发史、民族史、社会史。”
走进正堂屋,只见后墙壁正中是神龛,上贴神幅,有“始平堂历代高曾祖之神位”字样,这使我突然想起我们湖南湘乡、宁乡迁陕冯氏也属“始平堂”。所谓的“始平堂”即冯氏郡望之一。按照姓氏学定义,姓氏在流传中形成一定规模、影响的固定居地谓之郡望。始平堂(也称始平郡)即指汉唐时,今陕西咸阳、户县以西,宝鸡兴平以南,秦岭以北的冯姓家族。其实冯姓郡望还有“上党郡”、“杜陵郡”、“河涧郡”、“长乐郡”、“京兆郡”、“弘农郡”等。由此可见,我们都是“源望出上党、历始平”的冯氏后裔,只是同郡望中的不同支系而已。神龛上“耕读传家”、“凭天理亦渡春;守本份而安岁”,那何尝不是冯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呢。想到这里,我恭敬地磕头跪拜,算是对冯氏列祖的敬仰吧!(洪军)